“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题菊花》据说是黄巢七、八岁的的时候与自己爷爷对诗时写的。可以看得出,黄巢从小就老存高远,希望出人头地,要是科考顺利,说不定也能做上封疆大吏。他的爷爷对他的培养尽心尽力,既学文又学武,文武双全又多金,这样的人心气自然很高,宁叫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按我同学老曹的说法就是:不能留芳百世,便要遗臭万年!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少年黄巢努力上进,无奈数次科举都是名落孙山,落榜后,不但没有人安慰他受伤的心灵,反而有不少世家子弟对他冷嘲热讽:你一个私盐贩子有什么资格读书识字和我们平起平坐呢?愤怒之余的黄巢提笔写下这首着名《不第后赋菊》。并从此打消科举入仕的念头。如果不是后来的风云际会,估计他也会继承祖业,专心做一私盐贩子。
不巧的是黄巢生活在唐朝末年,又碰巧遇到了王仙芝。唐末,关东地区遇到大干旱,广大老百姓没吃没穿,饿孚遍野。横竖都是死,不如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各路人马中,王仙芝力量最大,实力最雄厚。一看时机成熟,黄巢决定马上行动,他积极收拢难民并于公元875年6月,带领大队人马响应王仙芝。3年后,王仙芝战死,黄巢因为文武兼备又有谋略,顺理成章成为义军领袖,他自号“冲天大将军”,提出"均平”,建立大齐,年号“王霸”。 攻入长安后,黄巢毫不手软,三品以上官员一个不留。正如韦庄所描述的:天街踏尽公卿骨,辕门遍挂权贵头。
当时所谓的“五姓七望”中的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都被连根拔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这些家族在唐朝及以前多个朝代都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他们垄断了几乎所有的资源。自黄巢之后,这些豪门大族家族成员被剿灭,财富和土地被夺取,族谱被焚毁,一切的一切都归于尘埃。
此外,弘农杨氏、兰陵萧氏和京兆韦氏等家族也受到了重创。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黄巢实现了他的人生诺言。旧时的门阀制度自此土崩瓦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终于照进现实。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这首《自题像》也有意思,有人说是黄巢写的,也有人说不是,但不管好何,这首小诗都生动地描述了英雄迟暮的苍凉和悲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不管如何,黄巢和他的黄巢之乱终究湮灭于历史的烟尘之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