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不是诺亚方舟
——在灾难面前,没有哪座城市靠天际线庇护一个普通人
胡秋林
每当灾难来临,我们总以为“大城市更安全”。但这些年一再发生的事件反复提醒我们:灾难最精准的猎物,往往就是最密集、最自信、最现代的大都市。
&z' target='_blank'>点击这里打开新视窗 | #iframeload'>以下内容被隐藏: (我已了解这是外部网站,并同意加载)
<iframe src='about:blank' id='iframe1' FRAMEBORDER=0 ALLOWTRANSPARENCY=true SCROLLING=YES WIDTH=100% HEIGHT=500></iframe>
你以为你在大城市里生活,是在掌握节奏。
其实你只是更好统计,更方便统一调度。
“大城市不是避风港,是统一调度下的孤岛生存。”——这是很多人经历过一轮灾难之后才明白的事情。
城市越大,灾难越精准,反应越迟钝。
上海封城,郑州洪水,杭州粪水倒灌,北京雾霾红警,珠海献忠案,每一个城市都曾用“现代化治理”的名义,让市民以为自己活在算法和规划的庇护之下。
但现实往往不是“城市保你”,而是“城市先自保”。
上海:现代之城的封闭实验
2022年上海封控,多少人大梦初醒。曾经的中国城市天花板,在几个月时间里享受了地板级的待遇。
你以为你住在大城市,就能吃上盒马、生鲜、网购便利。但真正到了不能自由出门、物流瘫痪的那一刻,你才知道什么叫“别人有邻里互助,你有三天抢不到的盒马蔬菜”。
高楼林立,封得密不透风;小区封闭,不许下楼,邻里之间门都互不相识,哪来“守望”?
你以为信息透明,但疫情数字每天“精准发布”,封了又开、开了又封,多少人连亲人进方舱还是火化都无从得知。
上海是最讲秩序的城市之一,但秩序一旦被扭成调控工具,它就不再保障你的生活,只为稳住系统。
郑州:洪水不是天灾,是“调度灾”
2021年7月20日,郑州暴雨引发特大灾害。官方确认地铁5号线14人遇难(国家减灾委数据),另有数十人因车库淹水丧生。事前数据造假、泄洪未预警、地铁未停运等问题被曝光。事后仅以“预案不完善”了结,并表彰“抗灾先进单位”。与此同时,黄河路隧道在同一暴雨中受灾,超200辆车被困,官方报告“至少”4人死亡,部分区域水深近3米。隧道设计未充分考虑排水,积水迅速灌满,救援迟缓,引发公众对基础设施和应急管理的质疑。
你的生命可能因管理失误消失,而责任仅向上级负责。
你以为大城市抗灾有经验,但实际上数据造假、泄洪不提前预警、地铁不停运。等到视频疯传,才姗姗来迟地承认“确有人遇难”。
几十人的死亡换来一句“预案不完善”,更大的讽刺是:事后还表彰了一批“英勇抗灾先进单位”。但纪念郑州这次事故的文章,你在网上还找得到吗?
在这个大城市,你可以轻如鸿毛,但上级必须重于泰山。
杭州:粪水之下的精致幻象
下沉式公厕、智慧灯杆、AI城市大脑……杭州的“智慧城市”建设让人觉得未来已来。
可2025年夏天,一场猝不及防的公共用水危机请杭州余杭的人们吃了个“便饭”,当局答应给余杭区各户免掉5吨水费,事件仍在发酵之中。
尽管官方调查认定异味源于“特定气候条件下水源藻类厌氧分解产生的硫醚类物质”,并非下水道粪水污染。但人们赫然发现,主管这次污水事故检测单位的领导,竟和本地的水务集团老总是同一个人,多大的巧合!
你以为高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却忘了污水管网才是最基本的现代城市基建。
城市越讲“科技感”,就越不敢承认自己的“基础设施贫血”。
如果贫血的问题解决不了,就解决敢于暴露贫血的各位吃粪群众。
北京:天子脚下的雾霾真相
在2013年、2015年、2017年,北京连续发布雾霾红色预警。百姓戴口罩、空气净化器成标配。至今(2025年数据)中国PM2.5年均限值35微克/立方米,远高于WHO的5微克/立方米。
你以为大城市可以靠技术治理污染,PM2.5数据一降,信心一涨。
但真正变天靠的不是科学,而是风。
“我们一直在治理,成效显着”,但雾霾什么时候消散,从来不是专家决定的,是大气环流决定的,如果大气环流还决定不了,咱就自己重新制定一下雾霾的PM2.5和PM10的标准极限值。
由此大国走向了为全人类文明发展指引方向的第一步:升米斗量。
这不是治理,是对全世界环境数据标准的义务扫盲。
珠海:积怨之下的人命与舆情
珠海,62岁男子樊维秋驾驶车辆冲入珠海市体育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健走步道无差别绕场撞击人群,事件造成38人死亡,47人受伤,该事件被珠海市公安局命名为珠海“11·11”驾车撞人案。经初步调查后,官方认为其动机系因对离婚后财产分割的结果不满而积怨行凶。
城市扩张之快、开发强度之大,底层命运之轻——都在这起事件中集中爆发。
你以为大城市机会多,却没看到民间积怨深厚,最后爆塔冲顶。
你以为法治是底线,但你如果站在利益冲突的另一端,就连人命都成了“稳定压倒一切”的牺牲品。
城市扩张背后,不是所有人都上了法治的船。
看到这里,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共性?
小地方的灾难是命,大城市的灾难是新闻控场术。
在小县城,大不了被动应对。
在大都市,一切必须纳入统一口径。
你的命运,不再是“天灾”能解释,而是“调度不当”“政策失误”“数据滞后”。
可惜这些词不会出现在讣告里,只会出现在公文中。
我们可以从这些“无规律”的灾难里看到什么?
• 城市越大,灾难越精准,反应越迟钝。
• 小地方的灾难是命,大城市的灾难是新闻控场术。
• 别人有邻里互助,你有三天抢不到的盒马蔬菜。
• 大城市之所以让人绝望,不是因为它坏,而是因为它太冷。
• 从来没有哪座城市,能单靠宏伟的天际线就庇护一个人。
很多人读到这里,可能会松口气:幸亏我不在这些大城市,我只是个小地方的普通人。
可别急着庆幸。
灾难和管理机制一样,也是全国一盘棋。
今天郑州,明天哈尔滨;今年上海,明年成都。
你今天是旁观者,明天就是数据里的下一个“非正常死亡”。
别以为你的城市小,或者你住在乡村,就能逃脱魔咒。
真正压垮你的,不是灾难,是你以为灾难不会发生在这里。
当我们还在相信“城市可以保人”,我们其实早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主动权。
我们已经习惯于被外卖和滴滴豢养得以为自己已经进阶到了文明城市,殊不知这点优越感其实也反复被一场稍大的暴雨,或一次次“官方发布”给击毁。
大城市不是天堂,是更复杂的命运工厂。
你能活着,是你自己撑过来的,不是因为天际线够高,有人够伟大。
还有你所有的,发生在任何一场灾难之前没用光的运气。
胡秋林
2025年7月23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