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沉默的床榻:当代中国城市夫妻的欲望与困境

| 人围观 |

洗洗更贱糠2025-08-05 17:45:42

弗洛伊德曾警示:“未被言说的欲望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而后以更丑陋的方式爬回我们的生活。”这句话在当代中国城市夫妻的“无性婚姻”困局中得到了残酷的印证。当近三分之一的夫妻(30%以上)陷入一年性生活不足十次的“室友式关系”,当北上广的夫妻每周性行为比例(45%)显着低于二三线城市(53%-57%),这一现象已不仅是私人领域的尴尬,更成为解码当代社会精神症候的关键切口。

欲现代婚姻的“无性化”本质是身体与欲望被系统性异化的结果。绩效社会的齿轮碾碎了亲密关系的土壤:64%的夫妻将性衰退归咎于“职场性缺氧”——晨起抢卫生间、通勤挤地铁、深夜回工作消息,持续分泌的皮质醇扼杀了欲望的生理基础。更致命的是时间的殖民化。当76%的夫妻睡前最后接触的是手机屏幕,算法构建的“电子情敌”(短视频、朋友圈、工作群)劫持了多巴胺的流向,深度亲密沦为需要刻意练习的奢侈品。

这种异化在育儿阶段达到顶峰。尿布台取代情趣内衣,家长群置顶甜蜜私聊,教育军备竞赛将夫妻压缩为“育儿合伙人”。睡眠剥夺(年均700小时)触发生存本能,身体自动关闭欲望开关。而男性目睹分娩后的心理障碍,或将母职妻子“去性化”的潜意识,进一步撕裂了亲密纽带。

被活埋的欲望从未真正消亡,而是以三种病态形态还魂:

1. 权力代偿:当性压抑无法通过正常渠道释放,部分个体会转向控制欲的宣泄。如武大图书馆事件中,诬告者将性焦虑投射为“受害妄想”,通过道德审判获取权力快感。
2. 情感冷暴力:无性婚姻常伴随“床榻冷战”。夫妻回避谈论性需求,甚至将其异化为惩罚工具(如拒绝亲密作为对伴侣不满的报复),导致关系彻底冻结。
3. 替代性沉溺:电子情欲的泛滥成为现实匮乏的镜像。色情内容消费的激增与夫妻性频率成反比,算法投喂的感官刺激进一步掏空了真实亲密的意义。

这些扭曲形态印证了福柯的洞见:权力规训已从公共领域渗透至卧室。当996制度将身体驯化为生产工具,当消费主义将性包装为需要“颜值达标”“技巧表演”的秀场,个体在自我规训中主动阉割欲望,却未料到它终将以更狰狞的方式反噬。


破解困局需从三重维度突围:

1. 个体的祛魅与赋能:打破“性=道德污名”的集体无意识。女性意识觉醒推动亲密规则重构——70后女性视性为义务,90后则追求自我愉悦。这种转型要求夫妻重新协商欲望边界,如通过“角色扮演约会”打破日常惯性,或借鉴戚薇夫妇公开讨论性需求的坦率。
2. 制度的松绑与支持:企业推行“数字斋戒日”、城市规划保障通勤效率、社区提供临时托育服务,可缓解“时间贫困”。深圳某诊所的“情感账户”理论启示:日常微笑是存款,忽视是透支,制度需为情感存蓄创造空间。
3. 文化的再启蒙:李银河预言“婚姻将从经济共同体转向精神共鸣体”。当北京白领圈兴起“养生型婚姻”(无性但精神契合),当Z世代接纳多元亲密模式,核心在于承认欲望的正当性——无论是如火烈爱还是静水流深,关键在于不被活埋的真诚。

当代夫妻的沉默床榻,实则是马尔库塞笔下的“单向度的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具象化:当身体彻底沦为效率的工具,当欲望被活埋于绩效的废墟,人性的异化便抵达最后一公里。然而弗洛伊德的箴言如警钟长鸣:被压抑的欲望终将还魂,或在网络诬告中化身道德刽子手,或在冷暴力中凝结为情感僵尸。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