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里的女皮格马利翁以及恋神癖(雕像恋)。人类作为唯一不需要实物,因为脏话和色图就能兴奋的物种,爱上雕像,渴望走进图画之中,迷恋没有生命的仿人类形式的物体希望与之情感互动,像是木偶、人体模型、蜡像、自动机械、发条装置、石膏、假人……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恋物传统。
包括娃娃。“万物有灵论”认为物质中蕴含着某种灵魂和意志,“Doll”这个词在词源上源自古希腊语eidolon(图像、偶像)、eidos(形式)、eidenai、idein(知觉、看见)。因此,与各种偶像(雕像)一样,娃娃是一种代表神/有灵的形象和物质,体现和表达力量与能量,是一个被爱、崇拜、奉献的对象。拟人,同时又超越了人。
除了古希腊和古罗马,东晋时期的志怪小说也出现了类似雕像恋的记载。在19世纪的法国,为了在这个日常生活丧失意义,现实异常肮脏和恐怖的时代中找到一点慰藉,一些人转向了神秘学和超自然。于是人们指责恶魔崇拜导致皮格马利翁主义盛行,人最大的堕落就是艺术家爱上他自己的作品,崇拜自己的造物,并由于这种痴迷,妄图赋予人造物真正的生命。
皮格马利翁,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因为母亲的缘故,他厌恶城中其它女性,决定永不结婚。皮格马利翁投入全部的生命和热情雕刻了象牙少女伽拉忒亚,并爱上了她,用华丽的珠宝和服饰装饰她,日复一日地抚摸她,直到阿佛罗狄忒怜悯他,让她变成真的,两人得以结为夫妇。
人类爱上雕像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公元23~79年),他讲述了天才雕刻家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两座维纳斯雕像和迷恋她的青年的故事。这些古罗马的着名雕像恋故事,似乎指向一个相同的原型:青年将自己和雕像锁在神庙里,与之发生了关系。到了这里,情节发生了分歧,他要么企图花一大笔钱购买雕像被市民拒绝,在绝望之中,他用戒指、花环和珠宝装饰了他心爱的人,随后跳崖自杀;要么在天亮之后他被捕了,不过由于他在犯罪现场留下一个花环,神谕赦免了他,但他已从悬崖上跃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些故事里包含了6座女神/女战士雕像,4座少年雕像,而它们的情人都是男性。
1800年后,即19世纪末,奥地利性学家理查德•埃宾在《Psychopathia Sexualis》正式为雕像恋命名:Agalmatophilia。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原始的皮格马利翁与伽拉忒亚是一个男性的神话。不仅仅是因为雕塑和文学的作者通常都是男性,而是它作为一种意象,经常被用来指代男性按照自己的愿景创造了一名为他而生的伴侣。皮格马利翁的神话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恋,养育和控制。有趣的是,“创造生命”“哺育生命”“赋予生命”通常是属于女性的能力。
15世纪,法国文学出现了一系列女皮格马利翁的形象,直到18世纪,女皮格马利翁和她的小丈夫走向了现实,主持文学和艺术沙龙的夫人们赞助了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支持他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与他们相爱。最着名的一对应该是华伦夫人和卢梭。
在文学和戏剧中,她们是宫廷中的贵妇人,无法平衡欲望和忠诚,爱上了一无所有的少年。他无知,胆怯,对她敬畏且爱。在她倾注的金钱和教育下,他逐渐成为了真正的男人,一名伟大的骑士。到了此时,故事走向了它真正的高潮:分离和死亡。
女皮格马利翁永远都无法真正拥有男伽拉忒亚。
神话中的伽拉忒亚作为象牙少女时,她是皮格马利翁仰慕的对象,因为这种神性,她有一部分始终处于皮格马利翁无法控制的状态。直到她变成人类少女成为他的妻子。在婚姻之中,完全成为了皮格马利翁的所有物。
而对女皮格马利翁来说,一旦她和男伽拉忒亚正式走入婚姻,她和他之间的地位就会发生巨大逆转,她将不再对她的造物拥有掌控力。她需要这种关系被固定在一种超越世俗的框架中。
在这里可以看到一种决定性的差异:男皮格马利翁通常想要的是定制的恋人,而女皮格马利翁渴望的是无法得到的恋人。
这种差异将延续到现代,出现各种各样的变体。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电影中一系列快乐大胆的美国少女伽拉忒亚勇敢地挑战了她的丈夫,往往在电影最后,摆脱皮格马利翁的控制(婚姻),走向自己的全新人生;作为70年代美国精神代表的《安妮•霍尔》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节,并在伍迪艾伦的电影反复出现:女主角安妮•霍尔像是为艾维•辛格而生的,在她真正成为独立的人的时刻,不是与他长相厮守,而是离他而去。
这是伽拉忒亚的叛逆。
而当这个世纪第一个十年宅男纷纷宣布和虚拟人物举行婚礼,韩国少女漫画家宣布嫁给自己的OC(原创角色),皮格马利翁和伽拉忒亚的故事又出现了无法预测的变化。人类的欲望,总会流向它渴望的形状。
——死生爱欲

此贴由月岛花重新编辑:2025-08-05 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