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战争推演: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进程

| 人围观 |

joe09012025-09-10 17:51:23

第一阶段:导火索与“闪电战”(战争爆发后的1-4周)
触发点:2027年,台湾地区举行选举后,新当选的领导人发表了具有强烈“法理台独”倾向的就职演说,并宣布启动“制宪公投”。北京方面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72小时内撤销,并派遣代表团赴京谈判。在华盛顿的默许下,通牒被拒绝。

“破晓”行动:通牒失效后的凌晨4点,解放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以武力促统的“联合利剑”升级版行动。

第一波打击:数千枚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对台湾全岛的空军基地、雷达站、指挥中心、港口和政府大楼进行饱和攻击。同时,部署在南海和东海的军事力量全面启动,形成对台湾的合围。

瘫痪战:强大的网络战和空间战部队对台湾和美军在印太地区的指挥通讯系统(特别是卫星)进行致盲和干扰。

震慑介入:数十枚东风-26和东风-21D导弹进入待命状态,明确警告美国航母战斗群不得靠近。与此同时,中国宣布在台湾周边划定“禁航禁飞区”,实际上开始了全面封锁。日本冲绳、横须贺和关岛的美军基地也同时遭到小规模但高精度的导弹袭击,作为“警告射击”,旨在瘫痪美军的快速反应能力,并测试日美的反应。

第二阶段:冲突扩大与战线形成(第1-6个月)
美国的抉择:华盛顿陷入震惊和两难。本土未受攻击,但盟友和海外基地遭袭。国内孤立主义声音高涨,但放弃台湾和日本又意味着霸权的终结。最终,鹰派占据上风,美国宣布对华开战,并开始向印太地区集结力量。

日本被迫参战:因本土基地遭袭,《美日安保条约》被激活,日本实际上已经处于战争状态。

欧洲和中东的连锁反应

俄罗斯的行动:普京政府抓住美国被拖入太平洋的“机会窗口”,以“保护海外俄罗斯公民”为由,对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发动高强度的混合战,并陈兵边境,但避免直接入侵以防触发北约第五条款。这迫使北约和美国必须将大量战略资源,特别是防空系统和空军力量,紧急部署到东欧,无法全力支援亚洲。

伊朗的行动:伊朗及其“抵抗之狐”宣布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进行报复。胡塞武装使用反舰导弹和无人机完全切断红海航线。伊朗革命卫队在霍尔木兹海峡布设水雷,并威胁攻击任何前往美国盟友港口的油轮。中东美军基地遇袭。全球油价一夜之间飙升至300美元/桶。

全球经济休克: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瞬间归零。美元体系因中俄抛售美债和石油危机而剧烈动荡。全球产业链断裂,股市崩盘。

第三阶段:残酷的消耗战与僵局(第6个月 - 第3年)
太平洋战场

中国的登陆行动因美日潜艇和远程火力的袭扰而进展缓慢,代价惨重,但凭借巨大的体量优势,最终在台湾西南部建立了滩头阵地。战争从“闪电战”转为残酷的城市巷战和山地战。

美国及其盟友无法夺回制海权和制空权,转而采用“绞杀战”,利用核潜艇、B-21隐形轰炸机和无人机,对中国的海上生命线、沿海工业区和能源设施进行远程打击。

双方都遭受了自二战以来最惨重的海空军损失。中国的工业机器全速运转,以惊人的速度补充战损(下水饺式的造舰和造无人机),而美国的补充速度则受制于空心化的工业和国会预算的争吵。

全球战线

人民战争的威力:中国进入全面战时状态,社会资源被极限动员。经济的韧性和社会的组织力使其能够承受远超西方想象的损失和封锁。

西方世界的裂痕:欧洲因能源危机和难民潮而焦头烂额,内部反战运动风起云涌。美国国内,巨大的伤亡数字和经济萧条导致社会分裂加剧,2028年大选中,一位承诺“结束所有战争”的候选人获得了巨大支持。西方的战争意志开始动摇。

第四阶段:意志的崩溃与“非正式”的终战(第3-4年)
临界点: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再次损失了一艘航空母舰,国内反战情绪达到顶峰。新当选的美国总统面临着要么升级到核战争,要么体面撤退的选择。

终局:没有投降仪式,没有和平条约。通过非官方渠道,双方达成了一种默契的停火。美军开始分阶段撤出第一岛链,事实上承认了中国的区域控制权。欧洲的对峙也随之冻结。战争以一种近乎“烂尾”的形式结束了。

战后世界格局:中国能否推进以自身为核心的全球化?
答案是:不能

即便中国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获得了“战略胜利”(即达成了核心目标,并将美军逼退),它赢得的也将是一个满目疮痍、信任尽失、且无法重塑的破碎世界。它将无法推进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全球化,原因如下:

“胜利”的代价是合法性的丧失

这场战争的性质将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中国的邻国)视为“侵略”。中国将失去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和平发展的国际形象。任何由它提出的全球化方案,都会被外界视为“胜利者的说教”和“新朝贡体系”,充满不信任和抵制。

经济基础的毁灭

战后的中国虽然工业体系尚存,但经济将遭受重创,外汇储备耗尽,海外市场全部丢失。国家的首要任务将是内部的重建、维稳和消化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它将不再拥有像战后美国那样的巨大资本和产能过剩,去推行一个全球性的“马歇尔计划”。它没有能力“收买”一个新世界。

信任和软实力的彻底破产

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其根基不仅仅是航母和美元,还有一套被广泛(尽管不完美)接受的价值观、文化产品(好莱坞、流行音乐)和技术标准(互联网、GPS)。战后的中国能提供什么对应的全球性公共产品?在摧毁了旧秩序之后,它会发现自己并没有一套能被全球普遍接受的新秩序蓝图。人民币也许能在欧亚大陆流通,但无法取代美元成为全球信任的锚。

世界将进入“区块化”的堡垒时代

战争不会带来一个新的全球化,而会彻底杀死它。世界将分裂成几个相互敌视、以邻为壑的“区块”:

欧亚大陆集团:以中俄伊为核心,内部进行资源整合,但技术发展将因与外界隔绝而受限。

海洋同盟集团: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部分欧洲国家为核心,建立一个高科技的、排他性的贸易和安全壁垒,与大陆集团进行“新冷战”。

“第三世界”的挣扎:印度、巴西、东盟、非洲、南美等国家将成为两大集团拉拢和争夺的对象,他们将奉行更加投机的中立主义,世界变得更加动荡。

结论:

在这场推演中,中国通过巨大的牺牲和举国动员,或许可以达成其最核心的区域战略目标,成为东亚的霸主。但这个“胜利”的奖品,是一个破碎的、充满敌意的、去全球化的世界。它将赢得战争,但失去世界。

因此,最有可能的未来是:旧的全球化死去,新的全球化无法诞生。 中国或许会成为一个巨大“区域”的中心,但无法成为下一个“全球”的中心。这或许是这场终极博弈中最深刻的悖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