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三资”,即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
一、关键作用
(一)资源资产化:唤醒沉睡的宝藏
湖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林业、水利等 。将这些国有资源资产化,就像为沉睡的宝藏找到了开启价值大门的钥匙。以林业资源为例,崇阳县桂花林管局首创“五权”打包出让,单宗交易金额达2.5亿元 。这不仅让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也为地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将原本难以转化为财富的资源变成了推动发展的资本。
(二)资产证券化:拓宽融资渠道
通过资产证券化,湖北企业能够借助ABS、REITs等金融工具,将国有资产转化为可在市场上流通的证券。这一举措有诸多好处,一方面,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资金;另一方面,利用公开市场的公允定价,降低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武汉市政府运用REITs推进产业园证券化,东湖高新区成功发行光谷软件园、“互联网+”项目产业园区REITs,融资15.75亿元 ,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资金杠杆化:激发资金活力
把趴在账上的“闲置和低效”国有资金杠杆化,能够充分发挥资金的乘数效应。政府通过合理加杠杆,将资金投入到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中,带动更多社会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在企业与居民部门加杠杆意愿不足时,政府主动作为,维持市场流动性,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积极影响
(一)经济增长注入活力
改革激活大量存量资产,为湖北经济增长开辟了新路径。各地在矿产、林业、水利等资源领域的成功盘活案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些新增的经济增长点,不仅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二)国企改革与发展的助力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三资”改革是一场及时雨。它推动国企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资产证券化让国企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资源整合和战略布局调整,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三)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通过“三资”改革,湖北各地能够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这有助于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比如,一些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资源资产化和开发利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与后果
(一)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在“三资”改革过程中,由于涉及资产的评估、交易等多个环节,很容易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地方“制内利益实体”既是改革主导者又是参与者,可能存在资产定价不透明、暗箱操作等问题。资产证券化多层嵌套结构的隐蔽性,也可能为国有资产流失埋下隐患。
(二)公共服务与金融风险
部分地区将公共服务收益抵押,可能导致公共服务成本上升、质量下降。若将水、燃气等公共服务收益抵押后,运营方为追求利润,可能提高服务价格,影响居民生活质量。过度杠杆化也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如果资金使用不当,项目收益不佳,就可能出现债务违约,影响金融稳定。
(三)社会矛盾与分配不均
改革可能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均,引发社会矛盾。在资源资产化过程中,当地居民可能无法充分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却要承担资源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等。资产证券化收益分配若不合理,也会加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四)断送长期造血功能、债务加剧
资产证券化和资金杠杆化,前者将未来收益提前打折兑现,那提前兑现的年份将失去收益;后者利用杠杆,加大债务比例,但国有企业资金管理较为保守、资金管理团队水平有限、制度所限等因素,提前兑现的资金,很容易造成资金损失或沉淀为新的存量资产,债务增加,同时对应低效和无效的底层资产增加。
因为国有企业体制问题,本人支持“国有资源资产化”,但反对“国有资产证券化和国有资金杠杆化”,因为后两者会放大收益也会放大风险,除非真正牛逼的管理团队+法治化的环境+民营责任人,可以去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