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池塘的水抽干,鱼还在那欢呼

| 人围观 |

阿东虫2025-11-19 17:37:11

有一个成语叫涸泽而渔,意思是说把水抽干捉鱼。水抽干了,奄奄一息的鱼在空气中活蹦乱跳,量大新鲜还好捉,所以一开始还会出现一种大丰收的假象。

当然我们都知道,没了水也就没了生产更多鱼的可能性。当下把鱼捉完,过不了多久就要饿肚子了。所以涸泽而渔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贬义词,形容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

养过鱼的海王都知道,要想保持鱼儿们的活性,给ta们提供一个干净卫生氧气充足的池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维持一个好的水域环境,让ta们过得舒服一些,健康一些。

另外还要精打细算,收获的时候捞一部分留一部分。这样鱼儿在你的荷塘生生不息,越来越多,可以源源不断供你捕捞。又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鱼儿还在水中央。这才是长久的发展之道。

这是什么思维?这是资本积累的思维,当然也可以是权力保证自己存续的智慧。当然深究的话也不恰当,权力没有能力养鱼,鱼都是自己养自己的,顺便养着权力。

我们都知道涸泽而渔不长久,但是涸泽而渔的故事从来都是反复上演,因为涸泽而渔的执行者往往不需要自己买单。当年汉朝开国十来年后刘邦就挂了,留下一个跟秦国一样权力巨大而商业萎缩的大帝国,估计照此发展下去也会跟秦国一样很快崩溃。

继位的汉文帝不管是出于观念还是形势所迫,总之主打一个佛系,降税放权,让民间休养生息,经济得到大发展。景帝继位之后继续维持低税率、少管制的经济策略,于是出现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文景之治”。汉高祖刘邦跟之前秦国君王所做的事情一样,四处征讨只想建立千秋功业,民间的鸡毛都被他们薅光了去打仗。这就是涸泽而渔。

与之相比,文景二帝温和了许多,放水养鱼,合理捕捞。先不着急搞什么千古伟业,先让大家活下来,最好还能活得滋润一些。当然好景不长,文景过后又来一个喜欢抽水抓鱼的宝宝,汉武帝刘彻先生。

汉武帝就是典型的好大喜功,喜欢四处征伐扩大疆土。打仗是要花钱的,巨量的钱,得亏祖辈留下的遗产也够他折腾一阵子。这里所说的遗产当然不是皇帝的私产,而是休养生息得到发展的民间经济。

攒够钱了是吧,来寡人替你们花!靠祖辈那样佛系理政收来的经费当然不够打仗,于是什么盐铁专卖、垄断铸币之类的项目开始紧锣密鼓上马。说有什么技术含量吧,其实也是简单粗暴。

总之就是官方垄断一部分重要民生业务,从民间疯狂吸金。当然税也是要加的,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算缗、告缗令,对商人和手工业者征收财产税。直接向财产征税,武帝在耶稣诞生之前就发明了,比美国房产税早了将近两千年。

富商财产税“率缗钱二千而一算”,即每两千钱需缴一百二十钱;手工业者、拥有车船者亦要按此比率纳税。为什么要这么折腾?当然是朝廷缺钱了,不只是打仗要钱,维持那个日渐庞大和臃肿的官僚机构也需要钱,大量的钱。

武帝宝宝一说打仗,老百姓的饭碗瑟瑟发抖。权力极少有文景帝那样的觉悟和控制力,基本就是刚刚养了一池子鱼就忍不住把水抽干,涸泽而渔。

当然抽水技术也在不断进化,宋代交子问世之后,官方通过通胀收割民间财富的机器彻底放飞。放飞的结果就是国进民退,民不聊生,于是古代王朝们隔一段时间就要洗牌重来一次。

农民起义那些人真的是有什么大志向吗?不一定,多数时候都是饥荒闹的。这么糟心的历史,唯一值得肯定的是那时候的老百姓起码知道应该警惕权力抽水。

武帝们再怎么好大喜功,那也只是他们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欲望,自己的野心,老百姓好歹知道自己饭都要吃不饱了,不折腾,闷声发大财才是最好的。

最可怕的是被抽水的老百姓跟着武帝们好大喜功。人家找匈奴开战开疆拓土他们跟着高兴,人家垄断盐铁,垄断铸币,他们毫无知觉,人家跟富商加税他们跟着叫好,完全不知道这对自己的生活意味着什么。

把鱼塘的水都抽干了,鱼还跟着欢呼,这场面也太奇怪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