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一个人在体制内呆久了会变成什么样子?为什么斑马不会得溃疡?医院倒闭潮,开始了

| 人围观 |

钟楚曦2025-11-22 17:37:09

                                                      一个人在体制内呆久了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是一套完整的,底层的操作系统重装,把你原来那套市场化的,个人奋斗的系统,彻底格式化。待久了,你最大的变化不是懒了,不是油了,是你对世界运行规律的认知,彻底变了。你会发自内心的认为,做事的能力,远远没有搞定人的能力重要。你会从骨子里相信,把事做对,比把事做好,重要一万倍。


你衡量一件事的价值,不再是看它创造了多少利润或者效益,而是看它符不符合程序,有没有风险,领导是不是满意。你会对程序,产生一种迷信,任何事情,只要程序走了,流程到了,哪怕最后结果是一坨shi,你也会觉得心安理得,因为你没有责任。责任,这个词会成为你大脑里的紧箍咒,你做任何决策的第一出发点,就是如何规避责任,而不是如何解决问题。你说话的方式会彻底改变,你会熟练的掌握一种不表态的表态艺术,能用二十个字说清楚的事,你一定会用两百个字说的云山雾罩,滴水不漏,让每个人都听懂了,又好像每个人都没抓到你的把柄。你对时间的感知会变得非常迟钝,非常非常迟钝。


外面的人按天和小时计算生命,你开始按年,按届,按一个领导的任期来规划人生,熬,成了一种工作方式,更成了一种人生智慧,你坚信只要能熬,就能解决百分之九十的问题,包括解决制造问题的那些人。你的知识结构会迅速的窄化,固化,最后退化。你可能对单位几十年的陈规旧俗了如指掌,对某个文件里的某个标点符号的用法反复琢磨,但你对外面世界的新技术,新模式,新玩法,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你甚至会觉得那些东西,都是花里胡哨,不解决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什么,是位置。你的价值感,会完全寄托在你的级别和职务上。离开了单位的头衔,你介绍自己时会感到一丝丝恐慌,你发现自己除了是个xx科长,xx处长,好像什么也不是,你创造不了任何可以直接拿到市场上兑换的价值,你的所有价值,都依附于这个平台,这个组织,这张办公桌。


你的人际关系会变得非常纯粹,也变得非常复杂。纯粹是因为大家几乎没有利益冲突,反正工资是国家发的,复杂是因为大家唯一的变量就是晋升。于是在这个唯一的变量上,会滋生出最微妙,最不可言说的人性角力,你和身边每一个同事的关系,都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看得清轮廓,但永远看不清表情。你对风险的厌恶,会超过你对利益的追求。让你去开拓一个新业务,你首先想到的是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会不会影响我的前途,会不会得罪人,而不是这个业务成功了能有多大收益,稳定,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才是最大的收益,你每天都在重复这句话。


你的勇气,尤其是那种和不确定性对抗的勇气,会慢慢萎靡,最后彻底消失。你会变得特别擅长等待,也只剩下等待。等一个机会,等一个位置,等一个贵人,等老同志退休,等新领导上任,你的人生变成了一场漫长的排队,你甚至都不太清楚排到最后能得到什么,但你觉得所有人都这么排,那一定就是对的。最后,你会变成一个极其适配这个系统的人。


你平和,你淡定,你无欲无求,你对一切都看的很淡,你不再愤怒,不再激动,不再有强烈的爱恨,你就像一颗被岁月和文件打磨得无比圆润的鹅卵石,静静地躺在这条庞大河流的底部,你感觉很安全,很踏实(知乎《一个人在体制内呆久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为什么斑马不会得溃疡?即使一切看起来都很好,即使没有人注意到,你也能感受到它。一种无形的紧张感紧紧抓住胸膛,加速思维,夺走呼吸。有时它突然出现。有时仅仅是想象明天就会产生。他们告诉你这是一个问题,你需要解决它,你有什么毛病。但如果这一切都是错的呢?在《为什么斑马不会得溃疡》中,当今最伟大的神经科学家之一萨波尔斯基以一个精彩的挑衅开始。为什么像斑马这样的野生动物不会得溃疡,而有压力的人类却会?答案残酷地简单。因为动物只有在面临真实和直接危险时才会激活它们的压力系统。狮子跳出来。


斑马的身体进入完全紧急模式。肾上腺素、皮质醇、心跳加速、肌肉准备逃跑。但一旦危险过去,系统就会关闭。身体回到平衡状态。现在将这与你比较。你没有在逃避任何捕食者,但你的身体表现得好像你在逃避。你躺在床上思考一个会议、一段关系的结束、失败的可能性、父母的死亡、你自己的无关紧要,你的身体崩溃了。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肌肉紧张、失眠。最糟糕的是,这个循环每天重复数周、数月、数年。你的大脑处于持续警戒状态,从未得到危险已经过去的缓解。


萨波尔斯基在他的书《为什么斑马不会得溃疡》中表明,今天消耗我们的压力系统最初是一种生存工具。我们的大脑被塑造来对真正的物理危险做出反应,比如草原上的捕食者。但今天,捕食者是你手机上的通知、一封电子邮件、一个想法,而警报一直在响。你没有发疯。你生活在一个祖先的身体里,试图在现代世界中生存。在《不安全感的智慧》中,艾伦·沃茨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存在最令人不舒服的真相之一。我们生活在持续的焦虑状态中,因为我们痴迷于安全感。他写道:"寻求安全感是一种矛盾的欲望。当你寻求感到安全时,你恰恰假设你不安全。


这本身就是不安全感。"实际上,根据沃茨的观点,你越是试图规划你的生活,就越会失去与真实生活的联系,而真实生活只存在于当下时刻。只要你坚持抵抗现在,就不可能获得解脱。只有当你深深接受存在的不稳定性时,心灵才能开始放松。在这种情况下,焦虑不是通过力量而是通过理解来消解的,不是通过逃避而是通过投降。正是在这一点上,一种新的可能性出现了。离开头脑,回到身体,回到现在,回到你呼吸的声音,回到地面在你脚下的触感。逐渐地,这开始逆转不平衡,不是作为神奇的解决方案,而是作为你与世界关系的日常重建。当身体被包括在等式中时,焦虑会减少。当你停止只生活在心灵中,开始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时(Protectyourself《你不是焦虑,你是觉醒的:重新认识内心的不安》)。


医院倒闭潮,开始了进入2025年后,医院倒闭速度更快了。截止今年6月份,全国范围内已有1247家民营医院终止运营,平均每日关停数量接近7家。民营医院的关停率已从2023年的7.2%上升至2024年的19.6%。倒下的医院不仅数量多,质量也称得上“精”。如宣告投资 20 亿元的鲁西南医院今年正式破产。这家曾号称 "惠及鲁冀豫三省 5000 万群众" 的三级综合性医院,最终留下 12.6 亿元债务和 600 名被欠薪 8 个月的员工。医院出现倒闭潮,核心就是盈利难。《国家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含公私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营收6760亿,支出8066亿,整体亏损1300亿元。公立医院中,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0年参与考核的2508家三级公立医院中,43.5%处于亏损状态,而在2019年,这一比例还不到20%。如果想找最新数据,会发现官方已经多年没有更新了。医院盈利难,可能与大部分人认知不符。论客单价上,医院一向盯着看病贵的名号,如果不幸遭遇重症,家庭甚至可能返贫。论行业增长上,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亿大关,占比达22%左右,年均增长率高达3.7%。而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是全人群的3 - 4倍。当行业增速、客单价等商业数据不能解释医院亏损时,意味着这个问题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商业视角来看待了。2019年,我国医院数量为34354个,到了2023年,医院数量上升到38355个。


但这个时间段内,叠加的恰恰是人口基数的低增长甚至负增长背景。持续的扩张也造成了医院过剩,我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 7.23 张。而美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床位约为2.8张,英国为2.6张。不符合商业逻辑的逆势扩张背后,医院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地方异化为“政绩工程”,通过“医疗名片”吸引财政拨款与投资,甚至作为晋升筹码。医院属于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收入既来自政府拨款补助,又来自市场化的自营业务。政府支出为长尾医院拖了底。


在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占比为26.7%,但大部分三甲医院财政收入占比在10%以下,长尾医院依赖政府支出的比例更高。但随着财政压力越来越大,政府兜底的作用也在下降,2024年全国卫生健康支出同比下降9.1%(杨扬《医院倒闭潮,开始了》)。

随便看看